在涟水县高沟镇工业集中区,光大生物能源的烟囱吞吐着灰黑色烟气。当浓烟再度喷涌时,监管系统启动了“熟悉”的流程——高沟镇政府接到本刊投诉后“通知企业整改”,随后一切归于沉寂。而距离烟囱仅百余米的农宅,无声诉说着这场持续多年的环保困局。
环保前科频现,两年三轮技改难掩治理失效 光大生物能源的污染治理已陷入“边扩产、边整改”的怪圈。2019年,该公司首个生物质项目投产;2023年3月,新增工业固废项目火线上马,增设100t/h锅炉与9MW机组,飞灰和炉渣年产量飙升至14.2万吨,污染负荷陡增。 产能扩张的背后是治理能力的持续脱节: 2023年11月,企业紧急申报淮安市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启动“超低排放环保优化改造”,被业内视为对长期未达标排放的变相承认; 2025年2月,再度委托第三方开展“环保督察自查与检测”,形成两年内连续三轮技改的尴尬循环; 2025年7月1日,最新招标公告要求中标方“10月30日前取得环评技改批复”,宣告第四轮补救行动启动。 尤为关键的是,所有技改均未公开烟气在线监测数据,而企业新增的工业固废处理范围(造纸废渣、纺织边角料、污泥)可能释放重金属和二噁英等剧毒物质,其累积风险从未被重新评估。环评审批迷局:百米红线如何被技术性击穿 距离农宅仅百余米的厂区能通过环评,核心在于卫生防护距离设定的弹性操作。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生物质电厂需设置≥100米防护距离,范围内严禁存在居民住宅等敏感目标。而该公司通过两项关键策略突破限制: “以厂界代全厂”的扩容伎俩2023年工业固废项目环评中,建设地点被标注为“现有厂内”,巧妙规避新增防护距离要求。这种操作使扩建项目沿用原有防护范围,尽管实际污染总量因新增100t/h锅炉而倍增。 “搬迁承诺”的纸上操作在灵璧项目环评中,企业承认卫生防护距离内存在7户村民,仅以“正在进行搬迁”的模糊承诺换取审批通过。环评报告既未提供搬迁协议,也未设定明确时间表,最终搬迁承诺沦为“空头支票”。这种模式被多地项目复制,形成环评审批与落地执行的断层。 地方政府对环保违规的纵容早有系统性痕迹。在环评审批环节,高沟镇工业集中区被曝“规划环评超期未更新”,导致新建项目环评缺乏合法依据,违反“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联动”的强制规定。而在日常监管中,漏洞更为凸显: 监管链条断裂,镇政府敷衍应对成常态 高沟镇政府的监管失职早有先例。2024年11月,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该镇杨口办事处一处粮食码头存在“四无乱象”——无岸线审批、无港口许可、无环保手续、无治污设施,装卸作业致河道污染。调查发现,该码头早在同年4月已被清理,但因日常巡查缺位导致死灰复燃,最终靠加装监控探头勉强补救。这种“运动式整改”模式,在光大生物能源的污染投诉中再次上演。基层治理能力的薄弱在巡察通报中显露无遗。2023年,淮安市委第六巡察组直指高沟镇存在“对标检视能力不足”“为民办事不细致”等系统性问题。当村民致电反映电厂污染时,镇政府工作人员仅机械回复“已通知企业”,既未赴现场核查整改效果,也未建立跟踪反馈机制,监管形同虚设。这种敷衍态度,与该公司烟囱持续喷吐的黑烟形成刺眼对比。处罚手段的长期休眠尽管宿迁光大生物能源二期项目因扬尘问题被罚10万元,但对涟水项目长期排放异常,环保部门仅要求“自主整改”,从未启动驻厂监测或行政处罚。这种软性约束,恰与涟水县政策矛盾相呼应——地方政府一面将光大生物能源列为“循环经济标杆”,一面在巡察报告中承认“环境风险排查存在疏漏”。 烟囱之下,2025年7月1日的招标公告显示,光大生物能源正紧急采购环评技改服务,要求“10月30日前取得批复”——这已是三年内第四次环保升级尝试。而环评报告中“环境效益显著”的承诺与持续启动的技改招标形成尖锐讽刺。 当卫生防护距离沦为纸上红线,当环保升级异化为周期性的“技术赎罪”,所谓绿色转型的叙事,正在监管失效与扩张冲动的合谋中逐渐崩塌。能否打破这一循环,取决于制度能否从审批速度竞赛转向终身责任追溯,让百米红线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生命线。
发布于:北京市天金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