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5是目前俄罗斯手中仅次于苏-57的最先进战机,但在国际上,这款战机的声誉并不算好。以中国为例,尽管苏-35在某些军演中亮相,甚至在与歼-10C的对抗中,它的表现也并不理想,反而被后者压制。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苏-35战机更是陷入了“退货风波”。不少原计划购买苏-35的国家,如埃及和印尼,因苏-35在实战中屡次被击落而选择放弃购买,转而考虑其他型号的战机。那么,中国手中的这些苏-35,到底还剩下哪些用途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中国购买苏-35的背景和国防政策。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国防策略是“以军购争取时间”,即在国内尚无法生产出足够先进的装备时,通过从国外进口先进武器,来弥补装备的空缺,直到能够自主研发并生产相应的高端装备。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取了“少量多次购买”的策略。举个例子,如果中国计划采购100架战机,通常会分几批进行,第一批买20-25架,第二批购买时,如果国产战机已经投入生产,剩下的战机就可以通过国产机型来填补空缺。
展开剩余84%这种策略的好处在于,既能确保中国短期内有足够的战机投入使用,又能确保在国产战机投入生产后,及时停止外购,并以此推动国内军工的升级和自主研发。比如,中国在购买苏-27时就分了三个批次,总数超过70架,分别是1990年24架,1995年22架,1999年28架。而购买苏-30时,同样采用了分批购买的方式,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别购买了38架、38架和24架,总数为100架。
但到了2016年,中国只购买了苏-35一批,数量为24架。为何只买这一批呢?根本原因在于那时中国的歼-16和歼-20战机已相继服役,后者的作战能力显著超过了苏-35。歼-16在2016年投入使用,歼-20则在2017年开始服役。这两款新型战机一经服役,便证实了其卓越的性能,因此中国停止了对苏-35的进一步采购。
即便如此,苏-35依然有一定的使用价值。首先,战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承担诸如国土巡航、领海防空、日常训练以及外来飞机驱离等“损耗性任务”。这些任务的执行成本较高,如果让歼-16或歼-20来做,可能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而苏-35相对较为“落后”,并没有过高的性能期望,它被用于这些任务反而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这样一来,歼-16和歼-20就可以专注于更重要的作战任务,最大化其作战价值。
其次,尽管苏-35的电子系统落后,但其在机体设计和气动外形等方面仍具有独到之处。如果把苏-35的航电系统卸下来,并为其换上现代化的航电系统,它在某些战斗任务中的表现仍可与歼-16和歼-20相媲美,尤其是在对抗外来飞机时,航电系统的依赖性相对较低。这类任务更侧重机动性,而苏-35恰恰是一款具有强大机动性的重型战机,适合用于这种情况。
第三,苏-35作为重型战机,在实用性上较轻型机如歼-10C有优势,尤其是在作战半径和航程方面。更大的体型使得苏-35的转场半径更大,这意味着它能在“空战战场”上维持更长时间,对于巡航广阔海域或进行远程打击任务非常有利。中国在购买苏-35后,也将它部署在东南沿海,用以应对东海和南海的防空需求。其较长的航程正符合这一任务需求。
总结来看,中国购买苏-35更多的是出于“政策惯性”。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从1990年到2016年间持续购买俄罗斯战机,逐渐形成了依赖俄罗斯装备的惯性。虽然当时的中国国防政策强调“通过购买争取时间”,但在国产战机真正投入生产之前,中国并不能确定国产机型何时能投入实战,也无法预见这些机型的性能是否能超越俄罗斯的先进战机。
然而,随着歼-16和歼-20的服役,中国完全看到了国产战机的强大性能,并迅速停止了对苏-35的采购。这一决定说明,中国已经对歼-16和歼-20的性能充满信心,认为它们在性能上超过了苏-35,完全能够满足中国的空中作战需求。如今,中国的航空产业,尤其是在歼-20等新型战机的生产上,已经大幅领先于俄罗斯。因此,未来中国不太可能再从俄罗斯购买战机。
根据现有趋势,中国的航空产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国产战机将成为中国空军的核心力量,俄罗斯的战机即便再先进,也难以与中国的自研战机竞争。苏-35这款曾被视为先进的战机,虽在某些领域仍具优势,但在现代化空战中,其地位已逐渐被边缘化。
信息来源:
1. 环球网《外媒:中国空军3个团或首先装备苏-35应对东海南海》
2. 中国新闻网《俄媒曝光中国苏-27及苏-30战机国产化过程细节》
3. 环球网《枢密院十号:俄第二架苏-35又被击落?》
发布于:天津市天金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